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教育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下面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重100千克的大米、投影片若干张(或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 )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说: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1吨=1000000克。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2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71、72页。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重难点:
体会小括号有改变原来运算顺序的作用,理解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300-120+25×4
强调混合运算顺序。
二、添上括号,新课引入
计算300-(120+25×4)
提问: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计算?
明确: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如果小括号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也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计算。组织反馈与交流。
2、做练习十一第5题。
(1)先出示左边的一组题,比较第一、二小题,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比较第二、三小题,说一说小括号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评价。
(2)出示右边的一组题,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比较和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反馈评价。
3、做练习十一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4、做练习十一第7题。
学生自由读题,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小组里讨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列综合算式解答。
反馈不同的解题方法。
说说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和列式的依据。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p2p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2、在经历探索发现加与减的互逆关系及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归纳、判断推理能力。
3、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与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今天就来研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探索发现
1、探究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教材p2例1主题图
思考:怎样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计算?你能用线段图表示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独立列式:814+1142=1956(千米)并展示线段图。
结合加法算式,说一说加法算式的意义。
教师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你知道加法各部分名称吗?
教师总结: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2)教学减法的意义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千的认识。
2.用千数图表示千以内的数和千。
3.千以内数的读与写,并登入数位表。
4.千以内数的分拆。
5.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千以内数的读与写。
难点:
数的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广场上有853人。
2.人民广场上有50只鸽子。
3.花坛里有1000枝郁金香。
4.803户家庭搬入了森林新村。
二、新授
??
1.用算式表示数的组成853=++
2.350=++1000=+++803=++数的分拆,下列数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
3.314=++728=++990=++461=++700=++
4.这样分拆行吗?700=(500)+(100)+(100)
小结:要按计数单位对数进行分拆。
??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1.这两个数怎样读?(出示ppt)990=++读作:九百九十700=++读作:七百
2.变一变,怎样读909、707(出示ppt)
3.这四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你能举些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990700909707(出示ppt)
4.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数?(出示ppt)108、180、810、780、2000、2200
??
1.末尾或中间有0的写法(用算式来帮忙写数)400+30+7=200+80+1=700+20+2=100+90+1=800+80+0=900+90+9=800+0+8=
2.比较:两个0分别表示什么含义?800+80+0=800+0+8=写数时,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3.独立写数,练习4。
4.用4,4,0,0组成四位数。最小是,是,读1个0是1个0也不读是。
三、总结: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 21÷5 14÷3 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习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习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苏教版2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
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
一、前题诊测
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24+480÷6205÷5×8
432-23+5525×18-400
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
(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