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范文网 >工作方案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6篇

通过反思教案的实施效果,我们能够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与方法,教案的灵活性使教师能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6篇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势差的概念及期 定义式 ,会根据电荷q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计算uab,会根据电势差uab计算电荷q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quab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与电势差的关系uab= a - b ,知道电势的值与零电势的选择有关。

3.知道在电场中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4.知道什么是电势能,知道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能从类似的事物中找出共性。

教学重点: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电势、电势差的概念的引入

教学方法:

类比法、归纳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处于匀强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对它的力的作用,受力的方向如何呢?受力的大小呢?

(f=eq)。电荷在电场中受力的作用,我们引入了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场强e。它是与有无电荷q无关的物理量,是由电场本身决定的物理量。

如果将带电小球从A点移动到B时,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吗?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电场。学习与电场能量有关的几个物理量(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电场力做功的问题我们不熟悉,但重力做功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从重力做功的问题出发来类比研究电场力做功。

(一)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出示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图)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从A沿不同的路径运动到B位置,重力做功匀为mgh,与路径无关。

与此类似,电荷在匀强电场中受力的作用,把电荷从A移到电场中的B位置时,也可以沿不同的路径运动。类似重力做功,电场力做功也与运动路径无关。这个结论是从匀强电场得到的,对于非匀强电场也适用。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课程中,研究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场力做功的问题,可以认为电荷沿直线运动到另一位置。这是电场力做功的一个特点。

(二)电势差

1.引入(出示重力做功与重力成正比的图)

如果我们让不同的物体先后通过空间的A、B两个固定的位置。

如:重力为G物体,做功为W1=GhAB

重力为G2=2G……W2=…2GhAB……

则:WG G成正比,其比值

也就是说重力场中确定的两点间的高度差是一定的。与重物G的大小无关与有无重物下落是无关的。

但让一重物在A、B间落下时,则出W和G,可以用比值量度出hAb。

类似地(出示电场力做功Q与成正比的图)

我们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不同电量的带电体时:

如果q1=+ q,设电场力做功为W1=W

则q2==+2q,则A到B时,位移相等,在移动过程的任一位置处,q2==+2q,则q2所受电场为q1的2倍,即移动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2=2W……

则:W电 q成正比, 为一定值。

这个比值是由电场的A、B两点的位置决定的量。

与在这两个位置间移动电荷的电量大小无关,与是正电荷、负电荷无关,与在无电荷q无关。只是让这个电荷在这两点间移动后,用功和电量的比值把它的大小量度出来。在物理学中,把这个比值叫做电场中A、B两点间电势差。

2.电势差的概念:

板书:一、电势差

1.定义:电荷q在电场中由一点A移动到另一点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WAB/q,叫做A、B两点间的电势差。用UAB表示。

2.定义式:Uab=

同AB电荷在电场中不同位置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多,两点间的电势差大。但两点间电电势差由电场本身决定,与wq无关的。板书五:(1)点

(1)物理意义:电势差是电场本身的性质,与wq无关。

(2)单位:1v=1j/c

电量为1C的正荷,在电场中两点间移动时,电场力做的功如果为1J,则两点的.电势差为1伏特。

3.小练习:下面请看例1:

动画演示过程,标出力和V的方向,指出A到B的过程,电场力做正功,则

UAB= =……=2V。

如果从B到A移动时,电场力做负功,其WBA=-WAB

则UBA= =-2V

由例题得到以下启示:

(1):UAB=-UBA,(2)由于q有正负,WAB有正、负功,则其比值有可能为正、负值。一般我们只关心其大小,且电势差的大小记为U电压。初中物理中某导体两端的电压,指两点间的电势差。

得到板书:

(3)UAB=-UBA (4)|UAB|=|UBA|=U

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得变形公式WAB=quab

板书:3:WAB=quAB

(三)电势

我们用重力场中的高度差类比得到了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重力场中还有高度一词,表示什么意思呢?劈如说选择(室内)地面作为参考平面,吊灯与地面之间的高度差为ha0=3m,我们也说成吊灯的高度为3m。类似地,如果把电场中的某一点作为参考点,另一点A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势差就叫作A点的电势。

电势的概念

板书:二、电势

定义:如果在电场中选择某一点为参考点(零电势点),则A点与参考点O之间的电势差叫做A点的电势,记为 a,为特殊的电势差。

a=uAO=

所以其单位也是伏特。

下面做一个练习,求电场中各点的电势

已知:q=+1c

WAC=15J

WBC=5J ubc

WDC=-3J uAC Ucd

(边展示力分析为何正功、负功)

则以C点为零电势点,则:

类似地:UBC=5V,UDC=-3V(做成填空)

则 a=15v B=5v d=-3v

①从计算中得到:电势有正、负值,是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的电势低,不代表方向,是标量。

②此时:ab之间的电势差呢?

推导:

经观察,与a、b点的电势有何关系?

(uab= a- b)

原来,ab点的电势差就是a、b点的电势之差,其值为负,表示a点电势比b点电势低是标量。不代表方向。

③如果以b点为零电势点,则a、c点的电势呢?

则 a=uab=10v b=0v

看来,取不同的零电势点,各点的电势不同.

④此时ac点的电势差呢?

uac= a- c=10v-(-5v)=15v

与原来以c点为零电势点的电势差相等。所以电势差是绝对的,与零电势点的选择无关,电势是相对的

出示板书内容:

uab= a- b

说明:电势是相对的,电势差是绝对的

⑤再看例题中各点的电势,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

3.练习:例2:

①注意分析UAB=-10v为什么?

正电荷由A B点,F与位移的方向做什么功?

则wab= quab=4×10-8j

则电势能增加了4×10-8j,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

②如果电荷为负电荷,在同一电场由一点a移动到同一点b呢?

由于电场没关,两点的位置没有变,则ab间的电热差不变。

所以wab= quab=2×10-8j

电势能减少了,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

③此题还可由w=uθ来计算,w的正负根据分析得出,正功为正,负功为负。

四、小结:

1.类比重力场的高度差引入电势差:

uab= 与q无关

2.类比重力场的高度引入电势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2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规律。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掌握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归纳总结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

1、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

2、合力与分力间的等效替代关系,尤其是合力的大小随两个分力之间夹角变化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学生活动: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会等效观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列举实际例子: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抗洪救灾中解放军搬沙袋、打夯等。

点评: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领会合力、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力的合成

教师活动:教师出具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学生可能提出好多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可让学生(2~3人)自告奋勇去前面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操作同学的不妥之处。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让操作的同学和下面同学一起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此时也可能有很多种猜想,比如:把两个力直接加起来等。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筛选出有一定道理的猜想)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出示的合力与分力关系模拟演示器,思考: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什么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方案去探究?然后与邻近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学生代表到前面去做实验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观察,并与自己设计的方案相比较,看哪个方案更好一些。同时要找一下前面同学的操作有无不恰当的地方,并友好地提出来。当操作的同学根据实验结果画出力的图示时,同学们要积极思考: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并形成自己的猜想结论。

点评: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对于合力和分力的大小关系的猜想,教师应当充分尊重,而不要怕麻烦,要让学生的实验探索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有时很睿智,教师时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为学生的聪明而高兴)。

教师点评: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教师要给学生验证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测量三组数据,处理完后得出自己验证的结论,即原来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自己选出各组的代表,把实验的情况进行汇报,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组的操作情况、数据处理、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和分析。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自己的猜想,利用课桌上仪器进行实验验证,测量三组数据进行处理,看结果如何。(实验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各组的学生代表要在同学们面前陈述本组的实验结论,和其他组的情况相比较,最后全班同学一起得出求合力的方法。

点评:验证探究的结果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究、验证,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比较准确而又简捷的语言表述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点评:概括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反(夹角为180°),求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若f1和f2的方向相同(夹角为0°),情况又怎样?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出示多媒体课件演示:θ= 0°;0°

1、f

2、?

当f

1、f

2、相等时:θ= 0°;θ

学生活动: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注意做题态度要严谨认真。

思考:两个力f

1、f

2、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随着f

1、f

2、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合力f的大小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内变化?

认真观察老师提供的课件内容,验证自己得到的结论。

点评:寻找合力f的大小和分力f

1、f

2、间夹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上述问题中,即: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能否不用图示法而用其它的方法求?如何求?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解。然后学生计算求出。

点评:方法扩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是多么重要的结论,教师都不要取代学生,一切的思维活动教师都要巧妙引导,让学生得出。

教师活动:教师在学生初步知道求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后进一步提出拓展问题: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受到多个力作用,那么如何求这些力的合力?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不难想到: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所有的力都合成进去,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点评:由两个力合成扩展到多个力合成,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共点力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自学共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以检验其自学情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4、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有没有适用条件?适用于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看书,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共点力的理解并搞清它们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共点力。

点评:学生掌握共点力的概念,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出示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学生先独立完成(起自测作用),然后讨论,有些问题可有多种解法,引导学生找出最佳解题方法。

学生活动: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练习,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篇6

{课前感知}

1.经典力学认为,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 ;而狭义相对沦认为,物体的质量随着它的速度的增大而 ,若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为 ,则当它以速度 运动时,共质量m= 。

2.每一个天体都有一个引力半径,半径的大小由 决定;只要天体实际半径 它们的引力半径,那么由爱因斯坦和牛顿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的差异 。但当天体的实际半径接近引力半径时,这种差异 。

{即讲即练}

?典题例释】 【我行我秀】

?例1】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些事实,而经典力学却无法解释,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 问题,不能用来处理 运动问题,只适用于 物体,一般不适用于 粒子。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 的,人们应当 。

?思路分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科学水平的制约,所以人们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认识,才能掌握更广阔领域内的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答案】低速运动 高速 宏观 微观 局限性

不断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类题总结】历史的科学成就不会被新的科学成就所否定,它只能是新的科学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例2】继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后,牛顿站在世人的肩膀上,创立了经典力学,揭示了包括行星在内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爱因斯坦既批判了牛顿力学的不足,又进一步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创立了相对论,这说明 ( )

a.世界无限扩大,人不可能认识世界,只能认识世界的一部分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c.人对世界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和深化

d.每一个认识都可能被后人推翻,人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思路分析】发现总是来自于认识过程,观点总是为解释发现而提出的,主动认识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追求解决(解释)问题,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轨迹。爱因斯坦的相对理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但也有人正在向爱因斯坦理论挑战

?答案】bc

?类题总结】一切科学的发现都是人们主动认识世界的结果,而每个人的研究又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展和提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并没有否定牛顿力学的理论,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例3】一个原来静止的电子,经电压加速后,获得的速度为 .问电子的质量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改变了百分之几?

?思路分析】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得运动后质量增大了。

所以改变的百分比为 .

?答案】增大了 0.02%

?类题总结】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质量改变很小,可以忽略质量的改变,经典力学理论仍然适用,而宏观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都很小(相比于光速),所以经典力学解决宏观物体的动力学问题是适用的。 1. 19世纪末和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研究深入到 ,发现 等微观粒子不仅有 ,而且有 ,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经典力学能够说明微观粒子的规律性

b.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问题

c.相对论与量了力学的出现,表示经典力学已失去意义

d.对于宏观物体的高速运动问题,经典力学仍能适用

3.对于公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式中的 是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

b.当物体的运动速度 时,物体的质量为 0,即物体质量改变了,故经典力学不适用,是不正确的

c.当物体以较小的速度运动时,质量变化十分微弱,经典力学理论仍然适用,只有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质量变化才明显,故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运动,而不适用于高速运动

d.通常由于物体的运动速度太小,故质量的变化引不起我们的感觉,在分析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时,不必考虑质量的变化

{超越课堂}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也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

b.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牛顿定律就是经典力学

b.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

c.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

d.经典力学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

3.20世纪初,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 ,阐述物体 时所遵从的规律,改变了经典力学的一些结论.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 的.

而且具有 ,它们的运动规律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说明.

4. 与 都没有否定过去的科学,而认为过去的科学是自己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

5.一条河流中的水以相对于河岸的速度v水岸流动,河中的船以相对于河水的速度v船水顺流而下,在经典力学中的速度为:v船岸= .

6.在粒子对撞机中,有一个电子经过高压加速,速度达到光速的0.5倍,试求此时电子的质量变为静止时的多少倍?

?能力提升

7.〖概念理解题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而经典力学却无法解释.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说明 ( )

a.随着认识的发展,经典力学已成了过时的理论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局限性的

c.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

d.人们应当不断扩展认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8.〖概念理解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研究的.是物体在低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

②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研究的是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

③牛顿力学的运动定律研究的是物体在低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

④牛顿力学的运动定律研究的是物体在高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应用题关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对客观物体,还是微观粒子,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都是适用的

b.量子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经典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c.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物体的运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的运动

d.上述说法都是错误的

10. 〖概念理解题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知道,当星球质量不变,半径变为原来的一半时,表面上的引力将变为原来的4倍

b.按照广义相对论可以知道,当星球质量不变,半径变为原来的一半时,表面上的引力将大于原来的4倍

c.在球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引力半径时,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差异很大

d.在天体的实际半径接近引力半径时,根据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计算出的力差异不大

11.〖应用题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连续20年详细记录了行星的运动过程中的位置的变化。这些资料既丰富又准确,达到了肉眼所能及的限度。但他并没有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占有大量感性材料是毫无意义的

b.第谷的工作为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创造了前提

c.说明第谷没有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

d.第谷缺少的是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制作

?思维拓展

12.〖应用题当物体的速度v=0.8c(c为光速)时,质量增大到原质量的 倍。

13. 〖应用题两台升降机甲、乙同时自由下落,甲上的人看到乙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在甲看来,乙的运动状态并没有改变,但是乙确实受到向下的地球引力,根据牛顿定律,受到外力作用的物体,其运动状态一定会改变,这不是有矛盾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六节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课前感知】

1.无关;增大;

2.天体的质量;远大于;并不很大;将急剧增大

?我行我秀】

1.(1)微观世界 电子 质子 中子 粒子性 波动性

2.(1)b 【思路分析】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对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规律可用量子力学与相对论观点解释,两者研究问题的对象不一样,是相互补充的。

3.(1)c、d 【思路分析】公式中m0是静止质量,m是物体以速度v运动时的质量,a不对。由公式可知,只不当v接近光速时,物体的质量变化才明显,一般情况下物体的质量变化十分微小,故经典力学仍然适用,故b不对,c、d正确。

?超越课堂】

1.c【思路分析】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变,在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随物体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二者在速度远小于光速时是统一的。

2.b【思路分析】经典力学并不等于牛顿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只是经典力学的基础;经典力学并非万能,也有其适用范围,并不能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 ,没有哪个理论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问题。因此只有搞清牛顿运动定律和经典力学的隶属关系,明确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解决此类问题。

3.狭义相对论 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 不变

4.相对论 量子力学

5.v船水+v水岸

6.1.155倍

7.bcd

8.d

9.c

10.ab 【思路分析】在球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引力半径时,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计算出力差异并不很大。

11.bd【思路分析】开普勒是通过对第谷的资料研究才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的,如果第谷对自己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相信他也能够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12.1.7倍 【思路分析】根据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将v=0.8c代入求得 m= = =1.7m0.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技术功工作总结最新7篇

技术功工作总结通用7篇

技术功工作总结7篇

技术功工作总结优质8篇

技术功工作总结最新5篇

技术功工作总结精选5篇

高中个人优秀事迹6篇

高中工作计划优秀6篇

高中生主题班会教案6篇

高中实践心得体会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650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