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出优秀的调查报告,我们要认真考虑调查的过程,调查虽然结束了,但是大家一定都有及时写好一份调查报告,以下是找工作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心理调查报告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心理调查报告篇1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寄宿制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兴起。寄宿制学校不是今天才有的,但它的规模化发展,事实上还是对学校教育的未发展产生着影响。尤其是由于寄宿制学校的有别于常日制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差异和独特性,以及它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成长期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和反思的重要问题。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不仅有其心理教育的基本属性,更构成了寄宿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而言,该项工作是本质地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的,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养成和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给予寄宿制小学生以必要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期关怀,对完善学校教育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注重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是寄宿制小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予以高度重视。其具体目标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这对“二期改”条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构想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现,是有其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试图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整体教改的视角,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问题及其内在规律和机制,给予初步的探讨与阐明,希望对改进我们的教育有所帮助。
一、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寄宿制小学生教育的重要题
对寄宿制学校种种不同的评价。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对于“独生子女”这一代的诸如过分依赖父母、自我中心、不合群等“通病”,通过寄宿学校的学习生活,常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善;其次,随着寄宿制学校学生社会化程度的相对提高,学生的公共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相比常日制学校的学生也要更强;再次,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和家庭生活产生了相对距离,寄宿制学校孩子回到家中,与家长的亲情和交流反而增强了,对家庭生活的融入似乎也更深。总之,从孩子长远发展与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孩子心理健康和发展确有很多好处。
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从消极的方面看,寄宿制学校的孩子,由于寄宿生活与常日制学校以及家庭生活的巨大差异,也容易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由于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独生子女族”的通病,不仅不能有效去除,有时甚至还可能趋于强烈,尤其是当其以超越行为习惯和一般心理的人格方式表现出时,更是如此。所以,无论是从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还是从学生的人格生成与长远发展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都是至为关键的。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有效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和成长期的发展,就成为现代寄宿制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构成,学校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和道德承诺,也是深入推进整体教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和根本前提。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寄宿制学校尤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基本途径是对开始出现心理偏差的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调适,而对全体学生更应倾注成长期的关怀,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保护性支持性环境,使学生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作用和意义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具有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意义。所谓心理健康教育,通常认为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的原理,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创设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典型心理问题得到缓解和纠正,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调适的根本目的是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积极有效的正面干预,对小学生而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成长期关怀,则是建立在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的,以学生的成长期发展为对象的素质教育实践。具体而言,成长期的关怀是指学校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成长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密切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与发展,从各个方面创设有利于孩子生长发展的条和氛围,给予积极的引导和全方位的关怀,使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的身心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基于成长期关怀的素质教育目标与特征,对寄宿制小学生的成长期关怀,是全面渗透于学生在校学习和寄宿生活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其宗旨体现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尤其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养成。
相比而言,心理调适是具体的、局部的,具有极强的科学性和实践针对性;而成长期关怀,则主要面向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精神情感的各个方面。一般心理调适倾向于矫治和纠正,以解决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为主;而成长期关怀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与人格的全面的关怀,是直接面向、关注并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全方位需要,提供全面的保护与支持。总体上讲,二者不仅在目标取向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指向未的全面发展上又是互补的。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学研究发现,步入小学生活的孩子,事实上都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第一次挑战。对孩子而言,小学较之幼儿园,具有更加完全意义上的有别于家庭的社会化的、组织化的特性。孩子们如何适应小学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交往和学习生活,如何从心理上尽快适应?如何使学生在寄宿生活中获得成长关键期的健康发展?应该成为寄宿制小学制定其培养目标与教育计划的基本考虑。孩子们进入学校后,由于受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学校生活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许多孩子会因习惯了的生活环境改变而变得无所适从,加上人际关系需要重新协调,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转变,需要他去处理与他年纪不相称的任何需要处理的事情,甚至需要他们超越直接的感性需要,在义务、道德、责任等人格层面,作出同以往经验和标准不同的自我判断、自我评价与自主选择。这与孩子心理发展的既有水平具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多样性的心理不适。我们在此给予“换位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离开熟悉的家庭而进入新奇然却陌生的学校的第一天起,周遭环境的巨大差异,原有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似乎划上了句号。面对相同的新环境与同一起跑线,孩子们的反应则相差很大。一些比较内向、自理能力较弱的同学,很容易产生类似于“无助者”般的感觉。
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有着幼儿园的生活经历,但同学的年龄差距加大,而老师的授教学方法和言谈举止,也有其不同于幼儿园教师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尤其是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的方式进行,强度增加,难度加大,导致学生需要有更高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这对学生中的大部分,都构成了直接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内心感受和外部评价,难免引起情感反应乃至强烈的情绪波动。对刚刚离开家庭和父母呵护的孩子说,极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甚至出现某种心理偏差。比如个体情感与纪律约束之间的矛盾,社会交往的需要与对社会交往的不适应乃至恐惧之间的矛盾,本能的求知欲与因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改变而产生的获取知识的困难之间的矛盾,还有比如个别化的兴趣爱好与集体生活的目标指向方面的矛盾等,都将直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在产生这些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心理问题时,教师的帮助、指导、关爱,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适应能力的形成就有着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校相关题的研究证明,针对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起码有以下这样一些积极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得以缓解和纠正。
专家研究认为:“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于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根本上取决于环境系统的健康”。[1]寄宿制小学在这方面有着常日制小学所没有的优势教育资,比如通过“全日化”的师生交往、正面引导和全身心关爱,通过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包容,师生同学的友谊和兄弟姐妹般的情感,以及健康、温馨、快乐的集体氛围和校园环境的创设等,形成了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优势。
2.有利于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
小学阶段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又充满多方面需要和发展可能。”[2]这段时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关怀,其价值,“远远超出该阶段而扩展到终生”。[]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于学生寄宿生活以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关心、帮助与支持,对学生成长关键期的发展极其有益。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从发展的观点看,健全的人格最终将表现在自立合作精神、生存能力和思想情感等各个方面。事实证明,人格上的偏差是个体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之一。寄宿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师生、生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矛盾,都要孩子以社会成员的名义去独立面对。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以及时的心理调适和全面的成长关怀,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进行良好的心理暗示与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4.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不落在实处就是一句空话。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行为能力进行全面的干预和培养。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使学校教育更趋完善,是对素质教育一种最好的实现形式。全体学生的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寄宿制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心里调适和对学生成长期的关怀,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的全过程,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
综上所述,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最终指向的是学生的精神素质的发展,是对学生的积极、健康的社会人格的全面养成。对作为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研究发现,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除了其本身的直接教育教学价值以外,还有着改进现行小学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手段的整体教改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意义。同时,它还深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教育工艺和教育技术的日臻完善,还可能发展成为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教学常规。所以,我们可以将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呈现方式和实现形式之一。
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构成原理和实施原则
(一)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原理
心理调适是一个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应用广泛的科学概念。本是将其作为针对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实践性策略加以具体应用的,主要是指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它的具体含义是指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化的营造和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善,运用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对学生中具体存在的消极情绪、心理进行疏导、纠正的教学行为和改进教育的策略。现行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是:
(1)引导学生倾述心中压抑,去除消极情绪;
(2)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全面对待生活,正确的评价自己、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
(3)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适度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形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的健康心理。
成长期关怀,则是在心理调适的基础上,结合寄宿制小学生的具体实际和相关教育理念所设计、实施的综合性更强的教育工程。成长期关怀更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所必须的保护性、支持性教育生活环境的营造,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所给予的总体关注和全程帮助。成长期关怀将超越一般心理教育的范畴,向学生在校的全部学习和生活领域全面渗透,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本是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探索与实践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对其原理作出如下初步概括:
(1)成长期关怀是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互动中增进了解,给予关怀。学生之间主要通过互相倾述、表露内心世界等积极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以增进相互了解,培养同情心和爱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个性获得发展;
(2)成长期关怀必须表现为个人经验与感受可以为集体共享、分担。成功与喜悦的共享,可以加强个体归属感和集体凝聚力;而个人遭遇困难和情绪不佳,常常会感到无助和失望因而自怨自艾,但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他们会因倾诉、理解、关心、同情而彼此接近。“这种感受与经验的分担具有治疗功能可以消除个体自责、自卑、退缩等不良情绪,增强彼此的理解与支持”。[4]
(3)面对多元价值和信息的冲击,集体中同学对问题的不同观点与理解,不同视角不同立场的多元信息可以互相开启思路,互相启示打破自我封闭。
(4)成长期关怀可以提高学生应对学习生活和个体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体是社会的缩影,也是社会的真实反映。利富特(liftn,1972)说过:“团体咨询提供成员在一个与真实生活类似的情境中,接受多元的刺激,学习面对、处理自己的困难的问题。”[]寄宿学校的班集体,是学习面对处理困难的有效场所,这更有利于学生提高现实生活中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成长期关怀的教育理念和教改实践,构成了心理调适教育的拓展、延伸和互补。进而表现为这样一些机制性的关联:心理调适主要是纠正已经发生的心理矛盾和偏差,成长期关怀则是预防可能发生的,发展有待形成的健康心理;心理调适的对象一般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成长期关怀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心理调适是针对局部学生,而成长期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及其全面发展。
(二)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实施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心理问题有它的普遍性又有个人的特殊性,所以不是一般性的调适而是有针对性的。小学生寄宿在校,独立面对自方方面面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偏差。针对学生的个体,心里调适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他们的“自信心和今后战胜类似障碍的能力增强”。[6]学生群体的调适与关爱,其通性是针对学生的情感生活,身心健康,如:寄宿制小学生最需要的是关爱,他们从小就不在父母身边生活,使他们对亲情充满渴望。所以关爱都是内在的东西调适也是内在的东西,指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性和促进人格成长。
2、私秘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7]对学生和家长所反映的背景资料和谈话内容保密。在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学生的痛苦和隐私,”[8]家庭的矛盾冲突,以及师生间,学生间的看法与矛盾。“了解问题的细节有助于解决问题,”[9]决不是猎奇或当作闲谈资料,更不能在学生中扩散。处理不当会给学生带更大的痛苦和伤害。
3、自愿性原则
在心理调适时要引导学生自愿参加心理咨询,主动寻找喜爱或信任的老师敞开心扉,宣泄内心郁积的事情和消极的情绪。千万不可让学生感到一丝勉强和为难。要让学生了解,参加心理咨询是让我们远离痛苦,寻求健康快乐生活的有效途径。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4、集体性原则
成长期关怀更多的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教师是集体的一员,更是集体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寄宿生活使同龄人的交往增多,集体生活是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群体间的互相关爱,培养如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集体的温馨,同学间的理解,同龄人对他的疏导更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给他以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5、渗透性原则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应该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和细节。学生在堂教学、余活动、生活作息等全天候的寄宿生活中“不仅表现出他们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自然的状态下表露出”。[10]成长期的关怀需要教师每时每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寻找和把握适当时机给予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和引导。教师要善于把关爱、预防和纠正有机整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的呵护。
四、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策略和做法
(一)加强保护性、支持性校园生活和化环境的营造
学生的寄宿生活是多元的,班级活动、堂学习,生活休闲,与教师沟通或与同学相处等,寄宿生活的多元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将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为学生寄宿生活营造一个保护性、支持性的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欲真正持久地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建康,或许更应贯彻某种‘大健康’概念”,将其置于成长期的总体发展的背景中理解,“以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为指导,探讨学生心理的生态模型”,[11]关注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和支持性的校园生活的建设与维护。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促使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地发展。为此,必须要形成针对性的策略与具体做法:
1.类家庭环境的建设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虽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和家长的作用,但可以努力创建家庭的环境,努力使学生对爱的需求和亲情得到满足,使学生在这方面的缺失降到最低程度。如教师在生活护理方面,尽可能充当妈妈的角色,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述说,充分理解和满足孩子对爱的渴望。对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可以亲切的抚摸与拥抱,为她们梳头,整理衣衫;临睡前为他们讲故事。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布置寝室,使其充满童趣,符合学生的审美观,又有家的感觉,使孩子进入宿舍就产生回家的愉悦。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间兄弟姐妹般的手足之情,学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互相关爱,学生的感情有所寄托可适当弥补亲情的缺失。
2.在班级里建立起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氛围
(1)引导宣泄,调控情绪。教师要尝试传授给学生一些转移不良情绪的方法:倘若一个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可以找个朋友倾诉,可以写日记、弹琴、唱歌、听音乐,还可以做能使自己愉快的事,玩一玩自己喜欢的活动等。诸如此类的宣泄方法,可使人的不良情绪逐渐消除。如作“我的烦恼”,众多的学生在中叙述了种种不尽人意的事例,在倾诉衷肠的同时,不良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得到了消除。
(2)指导乐观,开朗性格的养成。为让学生感觉到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教师可以让他们人人备有一本“快乐本”,让他们学着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寻找身边方方面面的快乐。具体的着眼点是:养成幽默风趣的生活态度,它不仅可以给生活增添乐趣,而且还能增添战胜和藐视困难的勇气;多结交身边的好朋友,要真诚相助,互相激励;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内容。
(3)分享快乐,感受快乐。学生每周交流一次身边的快乐,使一个快乐变成无数个快乐。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启示,感受快乐的心灵世界,并评选出本周的“快乐之星”,使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4)要创设亲近自然,充满童趣,温馨和谐的寄宿生活氛围。校园生活节奏要安排紧凑、有丰富的生活内容。用激动人心的活动,兴趣盎然的学习,情调高雅的休闲,规范有序的生活,温馨和谐的氛围把学生的心灵填得满满的。使学生在校不想家,放假思念同学和老师,毕业怀念母校生活。
3.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的关怀要努力营造支持性和保护性的寄宿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的建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主体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发展的行为,使心理调适的过程实现互动,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指导和输入,而是引导学生个体之间,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成长期的关怀更趋于自然和深厚。
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介入,善于运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学生自我调控和互相宽慰。例:一个学生因父母生意忙不管他,小小年纪觉得活着没意思,情绪一落千丈,成绩急剧下降。老师及时引导班级的学生用各自的方法开导他。同学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现身说法。虽然他们处境相同,但认识与感受不同:有的觉得“父母让我在寄宿制学校读书,是培养锻炼我,让我早日成才”;有的则表达对父母的理解,“他们忙于事业才无法照顾我们,成功人士都很忙”;还有的用诗句格言勉励他:“要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回报父母”。学生互相安慰互相勉励,哭在一起笑在一起,通过心灵的沟通,一个忧愁被大家分担。不仅解救了一个学生的心理危机,同时也使全班同学的心理得到疏导。
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勇于正视,善于自我调节心理。要使他们懂得人生总要经历风风雨雨,问题是怎样勇敢地面对,怎样使自己百炼成钢。
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由衷地为同学进步高兴,为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当同学有苦闷时,会倾听、会安慰、会讲笑话转移别人的情绪。
(二)优化管理机制,推进全面实施。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对于学校工作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虽然在题研究中,我们有了以上的种种认识,积累了我们认为可行的策略和方法。但能否在寄宿制小学的堂教学,行为习惯养成,在生活护理和辅导等各项常规工作中得以推广、落实,成为寄宿制小学的办学目标,还是一个需要在管理层面加以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领导层,应努力在如何优化学校管理上下功夫。笔者对此问题作了如下初步思考:
1、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目标管理
在“二期改”的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改革产生了迫切需要后,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和研究的欲望,而且会在团队的作用下,使研究广泛而持久的开展。由此迁移,我们结合教师日常工作中的困惑和困难对学生的现状及学校教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使教师深刻理解对寄宿制小学生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与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推进方面产生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提高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积极意义。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涉及学校工作与整体教改的大局,因此学校应在把它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对学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教师的工作与应当承担的责任,提出相应的任务和要求。促使教师产生改革教育、改进工作的迫切愿望、内在要求和具体工作指标,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与成长期关怀为己任,从中获得动力,并且能将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内容,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使学校发展目标与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以及发展目标统一起,最终从总体上推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推进和全面落实。
2、把刚性的行政指令转变成柔性的引导和服务
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类似于向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渗透和无间融合的极富创造性的、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生命流动过程。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观念,深度参与、相互合作、自主创造,很难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因此也很难通过具体的行政管理进行约束和控制。同时,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总会碰到很多困难,或者一些需要方方面面协调的问题,同时,因老师对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的认识理解的程度不同,方法各异,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差别等等,刚性的管理很难实现对其一一提出要求,统一给予指导。所以,必要改变以往行政指令式的刚性管理模式,而变刚性的管理为柔性的管理,加强引导和服务。这样不仅有助于工作的深入和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团队精神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整体协调,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的开发和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柔性管理通过对广大教师的恰当引导和热忱服务,采用共同探讨,相互切磋的柔性管理方式。比如为教师提供专业咨询,提供学习资料,心理疏导方法的培训,对具体问题进行集体诊断,资共享,协调“调适”与“关怀”的具体方法和实施途径。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讨论案例,使教师交流中更多的吸取有关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成功经验,掌握碰到棘手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使教师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规律性的东西。
3、把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转换成教育教学常规
任何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只有转化为教育教学常规时,才能体现改革的真正价值和生命力。寄宿制小学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寄宿制小学整体改革的工程,更应如此。在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不断将在点上获得的趋于成熟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面上全面推开,就要不断地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常规,并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将其同已有的管理常规互为补充、相互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将工作更好地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具体推进和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有效展开,也有利于实现全员动员,并且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贯彻。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向而言,只有转换为教育教学的常规,也才能将全体教师全方位实施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得以实现。
(三)优化教育资,改进教育方法
学校教育实践的历史积淀,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丰厚的可用教育资。寄宿制小学可以通过进一步优化教育资和教育手段,进而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可以在既有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加以针对性的优化和创新,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本认为,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以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升华、转变为基础,实现教育资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改进影响巨大,随着教育目标的拓展和转换,在达成既有的教学目标或德育目标时,进一步指向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更为内在的、本质的方面。因此,需要对既有教育资进行优化,并加以有效的开发和合理配置,为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比如,通过潜程的开发,积极开发优质教育资,提高教育教学效益。潜程虽然在正式的程计划里体现不出,但却能起到显程起不到的作用。走向社会,亲近自然使学生的心理趋向健康。可以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大自然的万物生灵中放飞心灵。可以通过班队活动考察父辈创业的足迹,让学生理解父母创业的艰难和无奈,学会宽容与关爱。开放式的体验中,学生获得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再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想表达出,互相沟通和启发。学生在感悟人生中不断走向成熟。
此外,加强校园化建设也是优化教育资的重要途径。事实说明,校园艺术环境的熏陶,对学生心灵的抚慰所起的作用是神奇的。间时常飘荡着柔和的古典音乐和学生稚嫩的钢琴声;走廊里,学生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电脑作品,科技作品的优雅布置;学校经常组织体育、艺术、科技等活动,培养学生多才多艺,展示学生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展现着她神奇魅力,充满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2.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对小学生而言,通过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使之适应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具体要求,是改革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例:一年级改新教材的口试是检测学生识字效果,为了使学生能在宽松的环境中获得测试成功,我们改变了师生一对一的口试方式,采用高、低年级学生一对一的口试方式,使每一个刚入学的孩子面对大哥哥大姐姐考试显得放松和自然,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使自己的个性变得更加自信。
同时,通过加强多种教育方法、手段的互补与整合,也是实现教育优化的重要形式。例如通常体育是小学生极感兴趣的一门,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合理整合了“惩罚手段”,比如规定当学生在活动中违反规则,要自罚十个俯卧撑后,才能重新参加活动。使得惩罚的外部强制性,转变为学生内心自我的责任承担而心甘情愿“自罚”后,才能继续参加活动,就是典型的一例。这正是通过多重教学手段的互补和整合,所达到的教育动机与教育效果之间的有机统一。从而强化了学生在参与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必须懂得如何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提高了学生“耐挫力”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意识。
本是在笔者多年从事寄宿制小学生心理调适题研究和教改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成长期关怀”的理论视角,其目的是希望对既有的研究和改革的实践有所推进。作为一名自教学一线的基层领导,深知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寄宿制小学在新的办学条下的具有全局性的工作,意义重大。由于笔者能力所限,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完善。展望未,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的整体教改意义及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未发展看,它必将成为寄宿制小学的工作常规。因此,有关该题的研究成果,应该用指导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进一步检验。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作为整体教改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学校所有力量,实行全员参与。寄宿制小学的有别于常日制小学的特殊性,要求其师资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一般的教育教学能力,更要具备与寄宿制小学的特殊要求相适应的进一步的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包括具有与心理调适和成长期关怀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素养和专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一支有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特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结合机制层面的改革与创新,与学校行政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生活管理形成合力,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心理调查报告篇2
一、主题: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状况调查
二、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并分析相关的消费心理及暴露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
三、方法:
问卷调查
四、对象:
大学生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 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 所受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心理特征等原因, 使这个群体有自己特有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我们通过对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来源、消费状况调查以及对他们的消费状况和消费的特点进行分析, 为进一步改进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线索。
五、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象
大学生月消费额在350-500元的占7%,500-800元的占27%,800-1200元的占50%,1200元以上的占12%。消费的主要项目中,伙食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93%,交通、通讯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8%,购物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5%,娱乐占每月消费总额的52%,学习费用占每月消费总额的47%,交际占每月消费总额的28%,其他类别占每月消费总额的6%。就每月花在娱乐方面的费用而言, 13%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元以下,30%的大学生的花费在50-100元,24%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00-150元,15%的大学生的花费在150-200元,18%的大学生的花费在200元以上。每个月的情感投资费,或者说谈恋爱浪漫气氛“制造费”中, 花费在100元以下占10%,花费在100-200元的占9%,花费在200-400元的占4%,花费在400元以上的占3%,另外本次调查中单身的大学生占74%。大学生每学期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考试、考证、文具、书籍、复印、培训班)中,花费在200元以下占47%,花费在200-300元的占20%,花费在300-400元的占13%,花费在400-600元的占11%,花费在600元以上的占9%。
大学生的消费主要分为基本生活消费(衣、食、住、行)、学习消费(学费、书杂费、考证、电脑等) 、休闲及娱乐消费(休闲、旅游、娱乐)、人际交往消费(人情、恋爱) 等几个方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消费还是用于基本生活的消费(伙食、交通、通讯),购物(服装、饰品)消费所占的比例也很大,其次是娱乐、学习的消费,最后才是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购买的商品的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理智的,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思维判断能力,对自己的需要定会做出满足相应需要的行为。但仍有小部分的大学生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盲目。
而就购买商品时注重的问题而言,大学生重视质量与功能的占调查人数的46%,重视实用性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1%,重视美观别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5%,重视价格的占总调查人数的9%,重视新鲜感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重视品牌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据此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消费结构总体上是合理的,他们能够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出合理的消费行为,大部分的大学生购物时都会考虑商品的质量、实用性,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虽仍会有一部分大学生会更看重品牌新鲜感,外观,但质量还是最关键因素。
就在物品选择的标准上,对名牌(比如:鞋子、衣服、手机等)持的态度中,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48%,持无所谓态度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占29%,认为只是要几件名牌撑场面就行了,当代大学生热衷,只爱名牌的只占总调查人数的6%,可以看出对于名牌,很少有大学生会刻意追求,很多人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
(二)、大学生的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
认识过程:即消费者对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等活动对商品属性以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心理调查报告篇3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以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三、报告摘要
此报告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主要围绕学习、情感、就业、人际交往四方面展开,本调查报告写于到20xx年12月18日。调查范围为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
四、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我们选择在本系的管理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进行调查,男女生比例为1:1。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走访式调查,在调查访问中,我们对调查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在分工中,由男生负责50份问卷,女生负责50份问卷,回收率为98,问卷回收后,将问卷整编编号,1-49份是女生问卷,50-98为男生问卷。由组长召开小组分析会议,并将会议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和归纳。
五、调查结果
1、学习方面
大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的炼狱后,如释重负,没有了以往堆积如山的作业,获得了自由身。而问题是,在高中时期,生活学习的唯一使命是高考,而本身对自己人生的方向缺少把握的同学在没有了高考这一目标后,忽然不知该何去何从。又由于在高考结束后到大学开始的长达三个月的假期里,昔日紧张忙碌的心逐渐松散。在泡沫偶像剧、网络游戏中逐渐消磨了曾经饱满的心。到了大学,由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新生们不仅无心学,“60分万岁”的消极思想,更更不知如何学。又加上高中老师灌输的“大学不用学习”引得新生们不以学业为重。我们发现男女生的不同,女生在大学中会觉得学习压力大,而男生没有感到学习压力大,其中有7.5的男生觉得无压力。对在本校就读,有56.5的同学表示对自己喜欢,有37.1的同学不喜欢,有1.7的同学认为无关紧要。在对大学生当前的压力来源调查中显示,有49.6的同学将学习压力放在首位。由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当今大学生在入学时,还是有部分同学能较快适应新生活,并确立明确的目标。其中也不乏存在较大一部分未能很好地适应新环境,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里才找到什么是自己要的。在对自身的专业选择上,很多同学都表示满意当前专业,并都能认真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认真对待。而对自身专业不满的同学亦坦言在了解了自身的专业特点后,也能发现个中乐趣,现在能认真学习。对于已转专业的同学,情况不容乐观。这些同学坦言转专业后并没有增加学习积极性。由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同学是否有想法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好,而不在于专业是否喜欢。因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对于学习压力重,也从另一方面表明现在同学们已经把学习当回事,认真对待之。
2、情感方面
到了大学生这个年龄层,其情感正处于成熟和不成熟的过度阶段,而爱情至于现今大学生究竟为何物,且看调查数据。在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动机时,有30是为了满足心理需要,30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压力,30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仅仅只有10的学生是情到深处才谈恋爱的。男生女生不相上下。当问到曾为恋爱与其他关系产生不快情绪吗?20的男生会,而女生为40。可见两极分化很严重。
3、人际交??
统计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总检出率为53.57,其中轻度人际关系困扰者占38.51,严重困扰者占15.06,只有明显障碍者占1.43。在同别人闹别扭时能主动道歉的占90以上。在同陌生人交往时能找到主动找到话题的同学占34.6,能找到话题但要一段时间的同学占17.9。为了和大家和睦相处不会固持己见,偶尔放弃自己的观点以迎合大家的同学占71.3。女生之间闹别扭率达到70,男生仅仅为20。当和朋友之间的友谊出现裂缝时,小部分女生会选择立即断交,而小部分男生会选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遇到困难时,女生有45.7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而男生只有4会向知心朋友求救,这也可以看出女生更需要知心朋友。
4、就业方面在大学中,就业压力比较大。90的人都认为就业竞争太激烈,仅10的人认为无所谓。
六、调查中反映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
1、紧张与焦虑
①、生活环境的改变引起的挫折心理
②、学习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困扰
③、人际交往不适引发的心理失衡
④、人生规划的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心理
2、浮躁与急功近利
3、失落与沮丧
4、自卑与退缩
5、空虚与倦怠
七、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八十九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5、未来的不确定性。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应该对未来进行及早的规划,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可是自己是规划在哪里呢?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缺乏动力,自己的长处短处何在?要怎样发展?该走那条路等问题是他们甚为苦恼。主观方面对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
1、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上课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学习上都是应付了事,做事懒散,凑合着打发时光。
5、有些大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异性的关系,对男女交往过分敏感,从而使正常的异性交往不能自然进行;有的大学生则过快地将同学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过早地沉溺于“两人世界”。也有的大学生陷入单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产生情感冲突。
6、部分学生把兼职赚钱看得过重,常常为了兼职赚钱而远离自己的专业学习,无法静下心来钻研学问,耽误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八、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3、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6、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
7、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九、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调查报告篇4
我是长沙市xxx大学203班的一名学生。
作为长沙市这所优秀学校的学生,我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学生守则的各项要求,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向团组织靠拢。自从上大学以来,在我身上,从未发生过旷课、迟到、早退的事,即使碰到生病,我也会努力坚持。通过政治课的学习,我懂得了真善美,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对待传授我们知识的老师,我尊敬有加,心存感激。对待同学,我真诚友爱。对待学习、生活,我乐观向上。
我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我热爱我所在的班级,对于班上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我都会积极参加,并且希望尽自己的能力,为班上争得荣誉。记得在去年的学校运动会上,我报名参加了多项竞赛,尽管没有为班级取得名次,但我并不遗憾,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而且我会不断坚持。
我是一名学生,我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自强进取,努力学好各门功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大学三个学期以来,我每次的期中、期未考试成绩都能保持在班上的前10名,并多次获得学习标兵、英语单科王等荣誉。在我所在的学习小组中,我喜欢和小组同学积极讨论各种学习问题,作为小组长,我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小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我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学生,在老师、父母的培养和熏陶下,我特别喜欢阅读、音乐和体育运动。从小学以来,我读过的长篇小说已经有几十部,我的吉他弹唱也让我有了几个“粉丝”,我每周一直在坚持羽毛球和篮球训练。为了锻炼自己更多的能力和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之余,我会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积极走出校门,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真实的社会,感受人生的悲欢离合,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父母和亲友的眼里,我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我尊敬长辈,爱护幼小,有时也在学习之余帮爸妈做些家务。
当然我也发现了自己有许多的不足,学习还不够刻苦,成绩也不够拔尖,做事不够耐心,容易情绪化。但我会努力加以克服,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相信经过努力,我会逐渐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心理调查报告篇5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给当代的中国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并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相关性。女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一群新兴力量,她们既有与男大学生相似的共同点,又有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是角色变化、历史传统等在女大学生心理上的积淀和反映,所以女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
(一)对于生活的满意度和自身性格
生活是一个存在着多方面因素的过程,有苦有甜。重要是如何看待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氛围不仅使女大学生有机会领略科技革命的大潮、接受丰厚的精神文化熏陶,同时也使她们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现代观念和思潮。而女大学生自身的年轻和敏锐则往往使她们成为某些观念和行为的先行者。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生活的满意程度中,50%的女大学生认为对于生活的满意度为一般,25%的女大学生满意现时生活,15%的女大学生认为现时生活很糟糕。在女大学生自身性格中,70%的女大学生为外向性格,30%为内向性格。这也影响了对于生活满意程度的看法,大多数外向性格的女大学生对现时生活感到满意,而内向性格的女大学生对现时生活感到糟糕。尽管这个不是绝对,但是也是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一个因素。
(二)对于前途的担忧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攸关重要的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艰难,受到传统历史以及固定模式的影响,用人单位有着更偏向招收男大学生的倾向,这无疑加重了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在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对于压力的来源中,85%的女大学生认为就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10%的女大学生认为学习和人际交往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最大。所见,对于前途和就业情况是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中包括女大学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不能正确的树立择业观念、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潜力与缺点和依赖性过重。这些都会是加重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条件。
(三)对于自尊自强的理解
从整体上说,女大学生是好强上进、勤奋刻苦、富有朝气的,她们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的聪慧、刻苦和努力与男大学生展开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女大学生更为自尊、自强,有时甚至表现出清高和孤傲。对于自己的学习,她们大多抱着“尽力而为”的态度(占50%),当“发现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后面”时,65 %的女大学生表示要“发奋追赶”。特别是当她们面临外部的压力、歧视或批评时,女大学生的自尊和好强表现得尤为强烈。当听说有些单位不欢迎女大学生时,53 %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更加发奋,以实力证明自己”,35 %的女大学生表示“感到气愤但又无可奈何”,“觉得女的就是倒霉”的仅占3。1%。所以有此看来,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对于自尊自强都有着正确的认识,但仍然存在少部分女大学生认为对于自尊自强的`认识会影响自身的心理压力。
二、缓解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念,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
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和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障碍,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这不仅是因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和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里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也不仅是因为现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挑起事业和家庭两副重担,还因为女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克服自身的障碍和弱点。这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主观心理因素。所以要树立好正确的两性观念,不断增强女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其自身认识到本身的价值所在。
(二)锻炼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因素欠佳是影响女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社会里,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能获得事业上成功的。许多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在智力上并不弱于男大学生,但在心理素质上不某些不足却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在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她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弱和抗干扰能力差。女大学生在中学时期,一般学习成绩比较优异,倍受老师、家长的宠爱和呵护。一帆风顺的经历、相对优越的地位和要强好胜的心理,使她们很难面对失败的阴影,不良心境持续的时间比男大学生要长一些。她们常常被莫名的恐惧和焦虑所困扰,害怕在失败、再次受挫,从而畏惧不前。所以女大学生自身要积极锻炼心理承受能力,这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使女大学生在成就动机上不容易发生动摇、在事业追求上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精神。
总之,我们要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注重文化的整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女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中一个重要的人群,我们不仅要关注她们而且要激发女大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女大学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女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社会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锻炼自身的自信心,提高女大学生对于生活的积极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