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所揭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感悟和理解,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作品中的音乐和节奏,找工作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论小学教学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站在教师立场,基于小学教师的现实处境和成长需要而写的一本书,作者历经十二年的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成果。本书不是纯粹的理论,也是不单纯的实践,而是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建构。“新视野”作者试图使小学学科教学成为一种“研究性变革实践”,使教师的实践成为研究性实践,变革性实践,达到使教师学会透析自身实践,必造自身实践品质的目的。
本书不仅将学生纳入研究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贯穿、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当中,努力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当中实现“以学生主动、健康发展为本”。本书还将方法论意识渗透贯穿在书中的各个角落,帮助教师明析自己思考与实践的基本立场,前提和视角,转换思维方式,挖掘新的思维路径,重组和丰富思维框架,建立整体性,关系性和类型性思维方式。
本书将教师的发展置于学科教学变革的背景下细加考量,以教师素养取代教师素质,从“养成”这样一个动态生成性的角度,回到“教师生命及其成长”这个原点中加以辨析,关注变革时代的教师生命成长和生命价值。
本书对学生观的转型,知识观的转型,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型,教学过程设计转型等做了充分的论述和指导。
本书还采用了大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鲜活而真实的事例,分析和说明了理论在转化为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说给我个人的教师事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对我以后的工作起到了指导和引领作用,开阔了视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感受最深的是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真实、平实、扎实、充实、丰实。
第一,真实:要实完善的课
强调课的真实,是我们对待课堂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度和立场,只要是真实的课,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一点瑕疵也没有,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有的教师期望把课上的一点问题也没有,这种预设的目标是错误的。所以,真实的课是不粉饰恶毒,是值得去反思的,也是有待完美的。
第二,平实:常态下的课
课的平实,是期望教师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日常课堂教学实践,淡化公开课点缀式的意识,强化日常探索与研究的意识。有的公开课就是上的很花哨,让人看的眼花缭乱,但这种课不可能在每一天的实践中进行,因为它要教师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课天天要上,正因为如此,平实的课是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常态的,也是很实在、很普通却有质量的。
第三,扎实:有意义的课
扎实的课,是期望教师追求课的真实效果,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有的课上,学生始终没有认识的错误,也没有思维的碰撞,只是为完成教案而“走过场”。这样的课是很难促使学生的真实的发展的,所以扎实的课多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体现学生学习后的变化,是有真实效果的。
第四,充实:有效率的课
课的充实,是期望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真实的发展。如果教学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就不能看作是一堂好课。所以,充实的课对学生来说是人人有收获,人人有不同的发展,也是效率比较高的课。
第五,丰实:有生成的课
什么是课的丰实,即课的生成,是期望教师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把握课堂,在课堂中能促使学生生成新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师生之间有真实的智慧的投入,学生的能力有所发展,学生的思维不但活跃而且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丰实的课是体现课堂动态生成的,是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师教育智慧的,也是体现师生生命活力的。
要做到这五个实,很难,但这也是我追求的目标,相信在这种追求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加强探索和研究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真正做到“五实”课堂,也相信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得到真实的成长和发展,教师也会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努力!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2
夜,即将入睡,月光洒在书桌上,我拿起那本闪闪发亮的书,翻开了……这本书是冰心的《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平时随便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小诗集。今天我细细品味了《繁星·春水》,一翻开,几行黑色的字体,把我的心都拉过去了:“梦里采撷的天花,梦醒来不见了——我的朋友!人生原有些愿望!只能永久的寄在幻想里!”“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一时间,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凄凉又带有些美丽的画面:春,已过去。干枯的枝干七零八落的,上面只点缀着五六朵残留的花朵。鸟儿拍着翅膀飞离了,仅留的花朵也飘落满地,地上是一片鲜红的,温馨的,又凄凉的。鸟飞花落只剩干枯的枝干,这仅仅在一时之间。
我继续看下去“生命不也是这般的一瞥么?”这反问,问得我心头一颤!是啊!生命不也是花开花谢这么短暂的一时吗?在做作业时,我总是想着今天别做了,反正还有明天,出去玩玩吧,每次都是在最后几天里手忙脚乱地赶作业,赶得又累又困却又无奈,谁叫我刚开始不抓紧时间呢!常常悔之晚矣。
“嫩绿的芽儿,发展你自己!”;“淡的花儿,贡献你自己!”;“深红的果儿,牺牲你自己!”是啊,人生是短暂的,他需要我们去热爱去发展,我们必须抓紧时间。
冰心女士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大荷叶遮护着一枝红莲,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阴蔽?”我才领悟出了这首诗的含义:母亲,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
继续读下去,更是明白了许多道理。
冰心的诗含蓄深刻,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不知为什么,看了这繁星春水,我的心深深触动了。深夜,我捧着这本书——《繁星·春水》迟迟不能入睡……
同学们!在这美丽的世界上,我们更需要的是自信呀。它不仅是灯的照亮,更是照亮后的燃烧,燃烧后的宁静,一步步,一步步,走向成功。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3
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4
当我终于手捧着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这本书时,内心异常激动。从20xx年在海门举办的'张兴华老师和弟子们的活动中,我对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心理学就充满了兴趣,记得当时托朋友买张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学》,可是网上根本买不到。读不到张老师纯正的关于儿童学习心理的观点,我的心忍不住一直在痒痒,终于,在朱玉茹老师的关爱下,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老师有幸收获了这本好书,于我而言,犹如有了一次亲近美丽河流的体验。
读过此书,感觉书中的每一处,都值得我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深深反思,现记录一二,贻笑大方。
一、教师语言,链接学生心理的一条丝带
本书中有不少教学实录,我边读,其中思考投射最多的是实录中教师那精彩的语言。记得上半年6月份张老师来实小的时候,我就问了他一个问题,是不是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老师的语言非常重要。张老师意味深长地表示,老师的语言在走进学生心理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比如第7页,《循环小数》的教学这一章,当学生用竖式尝试计算并进行表达后,老师立刻送出一份鼓励和肯定“大家能边算边观察边思考,真好!”一下子把学习习惯的主旋律成功定位,我想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肯定会把学习注意力不仅放在算上,更放在观察思考上,从而获得思维真正的发展。一句语言,不仅评价了学生,而且,站在了解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走进学生学习习惯中,给予指导,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方法保障。
再比如,第30页《认识分数》教学片段中,当学生通过折、涂、涂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的二分之一。老师的语言指向学生深入的数学思考:这些涂色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从动手做中跳出来,整体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加以理性思考,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给予解决。从而,分数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出来。一句语言,没有拖沓的字字句句,简简单单,却已经充分把握儿童学习心理,建立在儿童建立充分表象的基础上,把学生引向深入,引进知识本质,让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本来面目,感受数学本身魅力。
二、专业知识,剖析学生心理的必备工具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叹为观止的是关于心理学的那么多专业知识。当网络上不少文章对学习心理学有关概念有点泛滥引用的时候,书中对于心理学术语等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们一线老师真正搞清楚了一些术语的本来意义,明白了心理学理论与我们实践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比如,关于变式这一术语,别看这些个名词常见于一些文章,但是不少人是用错这些概念的,源于对概念理解的偏差。所谓变式,就是变换肯定例证的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在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对概念的理解更深刻、更概括、更易于迁移。
学习中引用变式,能够让学生全面的把握问题本质,从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有了这些认识,在一次执教《复习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引入一组变式题,给课堂增色不少。这三道题目,都是求一个正方形中一个圆的面积,不过情境有所变换,学生如果善于利用画图策略,加以变换想象,就会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
本书中还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学习深思,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反复阅读的好书。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5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吴亚萍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这本书,感受颇深。
从书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而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则依赖科学的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必须以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础。首先在教学中不仅要了解数学知识内容的体系,更要了解每一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针对这些认知特点来合理地设计教学过程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也使教学方法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有在了解了学生具体某一阶段的认知特点之后,才能把握好拓展知识难度、挖掘知识深度的这个度。
其次,我认识到作者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相信学生的无穷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正视差异性,正视个性”,“关注生命,关注课堂”在教学上,让课堂生成精彩的有效互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和思维的主动活跃,形成了课堂教学新追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置于问题情境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在问题解决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和进行解题的一般策略,并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向非数学能力迁移。她的这些观点是把数学学习的目的向更深层次挖掘,揭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内容本身就可以了,也不是学会解决现在的数学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学会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所以,在阅读了此书之后我更为迫切地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掌握一般数学思考方法的必要性。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学中较为忽视的方面,今后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备课、教学和教学评价)我都要有意识地从教学内容中发现、提炼数学思想和问题解决的一般策略,并且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学习目的的重要性。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6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论小学教学读后感篇7
“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回味;总有一些经典,让人感触。选择了瞬间,便意味着选择了智慧;选择了经典,便意味着选择了永恒。”而教师独特的教学艺术则是成就自己课堂经典和永恒的有利途径。
——题记
最近读了于永正写的《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一次次领略着名师的风采,一次次感受着他们课堂的生命气息,一次次被语文的艺术美深深打动,一次次被特级教师所追求的艺术人生深深叹服。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每一位老师的课堂都让我深刻的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
1、于永正老师的“贴心建议”。
于老师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女儿写下了20条贴心小建议。其实,我觉得这些建议与其说是给他女儿的,倒不如说是给每位年轻教师提出的。这20条建议饱含着一位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殷殷期望,也是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它除了对我们教学的指导,要我们上好课,把握好教学重难点,选择好教学的方法手段,还关注了我们平时的教学细节。殊如要我们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同时在交流中恰当使用肢体语言,是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拉近师生的距离。再如切不可让学生看出你的偏爱,要我们要感到每个孩子的可爱之处,即使是学困生,也要发现他的某一长处,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的喜爱。于永正老师的建议朴实而细致,温心而值得深思,如果能按着20条去做,我想一定能成为孩子喜爱的老师的。
2、王崧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个体的体验,语言文字的理解不是在教师的讲解中让学生去体会,而是在学生自己的品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体会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感受。而且教师的教学设计很巧妙,不同的课文设计的完全不同,但同样能使学生读的好,读的美,就是因为教师的引导,教师擅于以情激情,以境激情,以言激情。这就是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
3、盛新凤老师提出的“和美语文”。
在课堂教学中,盛新凤老师借鉴闻一多先生在新格律诗运动中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主张,努力构建审美化的语文课堂,追求语文课堂的“三美”。她的课,可以如散文般“形散神聚”,也可以如小说般构思巧妙、丝丝入扣;可以如诗歌般凝练传神、含蓄隽永,也可以如科学小品文般科学严谨、信息丰盈……不管是“散文体”、“诗歌体”,还是“小品文体”,都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她的课,特“抒情”“煽情”,善于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使孩子们在这如歌的美丽中诗意地栖居……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她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的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一言以蔽之,盛老师的课真正达到了“以两极融通之和,求雅俗共赏之美”的“和美语文”境界。
是的,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名师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